返回第六百八十一章 奇葩取士(1 / 2)黑风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备的“长安取士”,确实是一个奇葩。

这个政策,前半段,看着像是察举制的延伸,又有点像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需要地方名士或者州郡官吏的推荐。

换句话说,这对地方世家豪强们还是有利的。

这年月,毕竟还是世家子弟有这个条件读书识字,一般的寒门子弟,在学识,依然还是无法跟世家大族的子弟们相比的。

但实际,刘备对于这个地方名士的认定,并没有那么严格,而且也不限于一州只有那么一两个名额,也不要名士对被推荐人做出评定,只需要推荐就可以了。

至于后半段吧,你要说他是察举制或者是九品中正制吧,他偏偏是用考试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录取,而不是通过名士评定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才能。

而你要说他不合礼法呢,这个考试也是刘备这个大汉天子亲自主持的,真要说起来的话,察举制的最后,也是需要天子亲自考察被举荐人才的品德,学识,这也能算是一种考试的方式。

可你要说他是科举制反正张溪是打死不承认,这玩意儿算科举制。

科举制可不只是让皇帝亲自出面组织考试,那可是从乡试,会试,殿试为一体的,一整套人才选拔制度。

但张溪也知道,在这个时代贸然开启科举制,那名声,不见得会比隋炀帝好到哪儿去张溪也没办法,只能是选择了妥协。

而对于庞统和黄权来说,他们也觉得他们是妥协了,同意采用考试作为察举制的最后一关,而不是以地方名士的评定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具备出仕的资格。

毕竟,这年月,察举制的弊端也已经显现出来了,尤其是东汉末年,出现了不少滥竽充数的玩意儿,甚至在桓灵时期,还流传过这么一首歌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这里面有桓,灵二帝卖官鬻爵的因素,但事实也证明了,察举制,其实并不能找出真正能懂实务,能理民的好官来。

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学识一较高下,能者,庸者下呢。

至于非要地方名士推荐,一方面是庞统和黄权为了保证地方世家利益所做的坚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可能的筛选掉一些有才无德之人。

中国人的用人理念,一向还是比较偏向于用人用德的。

有德无才之人,最多就是个庸官,这样的人坏不了大事,甚至多锻炼一下,也不是没有锻炼出来的可能。

但有才无德之人,用好了,自然能起到大作用,但用不好,可就容易为祸百姓,甚至是为祸天下了。

你不可能指望每个级官员,甚至皇帝都能用好有才无德之人,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有这样的资质,哪怕是在曹魏,也只有曹操敢说我“唯才是举”,换了曹丕都不行。

站在刘备的角度考虑用人机制,从来不能只考虑眼前,必须要考虑到以后因此这个名士推荐,虽然张溪觉得会导致一些寒门子弟没有出仕的机会,但刘备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即使如此,当刘备昭告天下,在长安取士之后,依然引起了天下士族们的纷纷议论。

这种取士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察举制,但也可以看做是察举制的一种延伸对这样的取士方式,世家们都是议论纷纷的。

最大的争论点在于世家子弟是不是要参加这种以皇帝个人意志为喜好的考试,通过这样的方式出仕?!

这年代世家大族的高傲,远远超过大众的想象。

倒不是这群世家子弟不屑于跟寒门子弟同场竞技,觉得这是丢身份这时代的世家格局还没有那么小,而且世家子弟也不觉得自己会在考场输给寒门子弟。

毕竟双方的现实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年代世家子弟真正的高傲体现在这个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皇帝要求贤才,那就该礼贤下士,来请我出仕,而不是用一场考试来决定我的未来。

这里面的主次问题不能搞反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甚至往后的几十年,很多士族明明有被推举出仕的机会,但非要拒绝出仕,游戏于山林的原因。

老子决定你这个皇帝不值得我辅佐,那你就是三请我,我也不出山相助这是士人的风骨。

比如说著名的竹林七贤,大多数就是这样的人虽然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展开说就太水字数了,但至少明面来看,他们就是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而且被世人所尊敬。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