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识字率,那简直低的吓人。蒙学的发展空间,几乎是无限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确实低下,大部分百姓们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因为没吃的养不活,杀婴都是家常便饭,哪里有闲工夫让小孩读书认字?
另一方面,世家大族们垄断着书籍和知识,老袁家能四世三公,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家是《孟氏易》的学术权威,简称学阀。
而汉季的士人们,也只习惯于在士族小圈子内交换利益,互捧臭脚,搞什么月旦评,今天夸你是卧龙,明天夸他是凤雏,而绝对不会有善心去教导平民小孩开蒙读书。
所以,只有这些士族家庭教育出的子弟,才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
朝廷选官,不从这些人里面选,那就没的选,因为普通人根本就不认字,公文都看不懂,咋干活儿?
周默很清楚,蒙学十分重要,一本好的蒙学著作,对于向普通百姓普及识字率,摆脱蒙昧,有着难以估量的好处。
“蒙学?”诸葛乔今天总是接触一些奇怪的新词儿,“啥是蒙学?”
“给小孩子开蒙认字的学问。”周默道,“对于小孩子来说,论语也太难了,要更简单一些的,才好。”
诸葛乔回忆起当年父亲诸葛瑾教他论语的场景,对于当时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他来说,确实是一场痛苦的记忆。
“没错,现在看来,论语远不如易经深奥难懂。可回想起幼年初学之时,可是头疼地很啊,常常因为背不过,而挨父亲的打。”
周默道:“我就写一本给小孩开蒙看的书吧。额,写什么好的?”
忽地,周默灵光一现,大声对诸葛乔道:“伯松,拿纸笔来!”
诸葛乔急忙递上纸墨笔砚,只见周默挥毫泼墨,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大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诸葛乔看到这十二个大字,反复诵读数次,感慨道:“好啊,真好啊。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劝人向善好学,太适合孩童‘开蒙’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好!好!”周默几乎每写一句,诸葛乔都拍手叫好。
可写着写着,周默突然卡壳了。
一来是记忆模糊,三字经太长了,没背全。二来是这三字经乃是南宋人所作,历朝历代一直到民国,都曾经改良过版本,所以其中的很多内容,放在三国时代就会显得很突兀。
比如周默记得其中有一句: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司马昭灭蜀之后才封晋公,何谈晋朝?甚至于,消灭东晋的匈奴人刘渊还没变成小蝌蚪,就被周默给提前掐死了。
这个位面,有个屁的两晋。
后面还有吹捧大清的句子: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改,必须改!
“我想不出来了。”周默撂下笔道,“伯松,你帮我想几句词儿吧,适合小孩儿的,简单易懂,合辙押韵,最好能讲些道理,还活泼有趣的。”
“我……莪能吗?”诸葛乔有些惊讶道。
“怎么不能?不要把写书看得太神圣,好像非鸿儒而不可为,只要脑袋里面有想法,谁都能写。”周默鼓励道。
“那我也来一句?”诸葛乔兴奋地搓了搓手。
“放心大胆的来!”周默将笔递给诸葛乔。
想了半天,诸葛乔终于挽袖提笔,饱蘸浓墨,在纸上写下了工整的汉隶。
其言曰:“静修身,俭养德,淫且躁,日蹉跎。”
“真棒。”周默读完之后,不由得赞叹道,又叹了一口气的道,“要是陛下当年学过这段话就好了。”
诸葛乔差点笑出声来,急忙捂住了嘴巴。
满朝上下,也只有周默敢成天这么贬损天子了。
“伯松,你真是大才啊!再帮我多想几句。”
诸葛乔却摇头道:“实在是想不来更好的了。实话说,这句话还是父亲教导我说过的,我只不过略加改动,借用而来罢了。”
周默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吗,开口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果然是丞相的文章。”
又过了几个时辰,直到天黑,周默绞尽脑汁,也不过写了六十来句。
诸葛乔建议道:“咱们可以多找些人,群策群力,争取把这三字经写到一百句。这样每页用大字印五句,装订成一本二十页的小册子,价格定的便宜一些,一定很好卖。”
周默点头表示了同意。
“思潜兄,你再给这本书取个名字吧。”
“就叫三字经如何?”
三日之后,经过了诸葛亮,徐庶,费祎,颜斐等饱学之士的补充,这本小书终于扩充到了一百句。
在交付刻版的过程中,周默又别出心裁,用硬纸制作了大量的“腰封”,上面写着各式各样夸张的宣传语:
还在为你家小孩不好好读书而苦恼吗?
三字经,专为儿童编撰,孩子们都爱学!
丞相诸葛亮、京兆太守颜斐等参与编撰!
数日之后,第一批五百本正式上架开卖。
只用了三天时间,第一批五百本就全都销售一空。印刷坊加班加点,紧急加印,也是供不应求。
就连刘禅听闻此事,也给自己的太子刘璿采购了十本回来。
而临街的谯子文华阁中,谯周拿着一本《三字经》,反复观看,不屑地笑了笑道:“不就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嘛,这有何难,我也能写。”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