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下,则是依照官阶高低依次排开的前三品官员,郑远州挨着柳宰相坐下。依照规则,选手应坐与皇帝左侧下座,而郑绥的位置,则是处于皇帝左侧首位,恰好与陆宜白正对着。
按照规则,诸位选手先将自己所作的时文交于皇帝亲览,再由翰林学士向众人朗读,此为第一项。接下来,便由皇帝亲自提问文章中的所提的论点,由选手加以阐述,此为策问。
宦官将五人的文章依次收起呈上,郑绥是首个交上的,因此自然是被压在最底下,若被阅览也是最后一个。
此前四人,一人明显文力欠缺,尚差火候。另一人由翰林方方朗读几句,便有多名博学的文官共同指认选手抄袭了自己早年前的文章。
因此真正值得计较的,不过两名。一人文章旨在阐述官场腐败,文笔锐利直指贪官污吏。可从古至今多少官场,无论是再英明的帝王,朝廷上贪吏依旧屡见不鲜,此事本就是一环紧扣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此论虽文笔上佳,真若实行起来,恐怕涉及了太多人的利益。
另一人则从为官之道的传统儒家思想论起,用词倒是新颖有趣,字字精湛,可以看出是仔细查阅了典籍有所研究的。
可到了策问一项,正巧场下坐着儒学大儒,皇帝便将策问的权利下放与他。刚开始面对大儒的提问,此人还算信口即来,可到最后,面对研究几十栽的儒者,回答上也渐渐有些力不从心,词不达意。
皇帝翻阅这最后一篇文章,眼角颇具意味。
“这篇文章,便由作者自己来念吧”
他放下手中的册子,看向台下。
郑绥闻言,亦是不卑不亢的站起来,先朝皇帝行了一个礼,从宦官手中接过册子,准备好一切,翻看第一页,慢慢的念了起来。
众人起初皆是不知皇帝的用意,就连陆宜白也是眉心一皱。
“方今天下之势,女子宫,有三利,今皇帝神武,为人善用,故一则可以补不足之病燕齐中军士,且男子与女居焉可补阙,相益。”
郑绥念的颇为顿挫有力,场上众人原本看热闹的神情也渐渐收了起来,尤其是席上与郑绥相熟的几人,皆是颇为严肃的看着场上诵读的女子。
半月期间,郑绥虽去寻过陆宜白,却始终神秘的未告知她此次文章的题目,只问些典籍里晦涩难懂的典故注释,而郑远州,更是不知道郑绥所写的内容。
“此女所写,文笔虽不比先前那位博记强文,可角度却是锐意新奇,文风也是十分潇洒啊”
翰林学士忍不住惊叹道。
“的确不错”蔡锷也点头赞叹。
兵部尚书也接连感慨道“原本我儿输在她的手上,本官还有所不服,如今看来,的确有几分本事,只盼策论也能有如此精辟的见解”
……
念至关键处,场上郑绥声音又有力了几分。
“二则,开女官也,自人中即可世袭罔替,寒中举人为贤,或由吏员荐女,皆可开天下路。第三则可推国进至,使国越他国制,推世变革,燕齐日益盛强。古人有言,妇人可顶天半,如此以来,妇人产后生非,在家炊作,尚可于他官献出力……”
语罢,皇帝面上挂着笑容,一双眼睛却精明锐利,隐隐可见年轻时候的凌厉锋芒。
“文章里推举女子入仕,我燕齐百年立国,虽无明文禁止女子不得入朝为官,却也甚少有女官执政的历史,你又为何偏偏指出此法?”
郑绥放下手中册子,一双清澈的眸子直直对上皇帝的提问。
“回陛下,燕齐立国百年,比起他国千年传承论文化上尚有不足,因此先祖崇文治,兴科举,意在培养更多文史官吏振我国威。可自先帝开始,国家却多有动荡,边陲常有战乱,因此造成了武将短缺,无人征战的局面。”
“在传统印象中,领兵打仗的将军一定是男子,经世致用的文才也必定是男子胜任,可由于战乱缘故,青壮年连年收召征兵,燕齐男丁数量已有大幅下降的趋势,不止是朝中,牵涉工商农本皆出现了官员紧缺的局面。因此,更需要女子为家国出一份力,贡献自己的作用。”
“那你认为,又该如何广开官路,善用女子?”皇帝打量着下方的女子。她目光坚韧,身形笔直的站在那里,一身衣装分明是燕京贵门小姐的打扮。
这样的人,如何能有这般见解,就连皇帝,也觉得诧异。
“具体的举措已在文章中详细阐述,其实,小女已经了解过,左大夫府中三小姐,翰林大人胞妹王氏,虽不善文墨,却都在武学上颇有造诣,此次原本也是要参加武举的,却都被家中父兄拦下,甚至许刺史嫡夫人马氏,在婚前也本是图兰部中的女将,却因嫁入许家再无机会上得战场……这些女子,本都有机会为国尽力,却因世俗或家中反对,无奈只能搁置一身武艺,所以,当下最为关键的,则是陛下率为民表,立书下旨,开女官之路。”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