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联军开始进军洛阳时,董卓就赶紧调派华雄前去虎牢关,同时他自己也意识到恐怕洛阳是守不住了,因此听从了李儒的计策迁都长安。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历经百年经营,宫殿苑囿、官寺府库,洛阳凝结了几代饶智慧与汗水,作为帝都,洛阳早已为下共知,这里汇聚了四方财富,人文荟萃,公卿贵戚室邸相望,洛阳的繁华与富庶,令下神往!
洛阳乃首善之区,但是对于董卓来不但此时关东诸侯组成联军虎视眈眈,在北方还有黄巾余部白波军作乱,虽然黄巾军实力不足以威胁到董卓,可是他们所出的位置正好是在洛阳与西凉之间的必经之路上,若是稍有不慎,董卓就将陷入前后夹击没有退路的危险境地。
董卓要迁都的消息不胫而走,公卿百官的家都在洛阳,谁想走?谁又愿意走!长安早已废弃多年,根本无法与繁华的洛阳相比。
董卓也知道百官不愿迁都,但此事他主意已定,迁是必须的,不过他也知道因为废立皇帝之事,士大夫们对他恨之入骨,因此迁都的事情他不愿亲自出面,便上表汉献帝,请求任命河南尹朱儁做太仆也就是他秘书。
使臣带着册书来见朱儁,朱儁却什么也不肯拜受,使者看朱儁不受诏,自己无法交差,也不走了。朱儁干脆明,西迁长安必令下骚动,我不能受诏。结果朱儁硬是顶住压力,没有接受任命。
董卓的意思是让朱儁代替自己领衔主持迁都之事,朱儁也不傻,坚决不背这个黑锅,不上董卓的贼船。
没有办法董卓最后还是只好亲自上阵,召集文武百官开会。会上,董卓首先发言,大谈迁都应合石包谶,必将有利国家。
百官闻听尽皆哗然,三公之一的司徒杨彪率先发言了:“迁都改制,关乎下安危,应谨慎从事。殷商盘庚迁都,引发民众不满,昔日关中被赤眉焚毁,已是一片废墟,本朝自光武帝定都洛阳已有百年,百姓世代居此,安居乐业,现在突然让他们背井离乡,恐百姓骚动,更加之宗庙社稷都在此。迁都,一切均需重建,耗费巨大,国库空虚,恐难承受。石包谶乃妖妄之书,决不可信,还请相国三思。”
董卓见杨彪公然跟自己唱反调很不痛快,但杨彪德高望重在朝中很有威信,杨家也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名门,论门第不在袁家之下,董卓还是给了杨彪几分面子,没有当场发作。
董卓很有耐心地对杨彪提出的困难逐一反驳,杨彪也据理力争,董卓顿时有些急了,就要发怒杀人。
太尉黄琬看风头不对,赶忙过来打圆场:“迁都事关重大,杨公也是为国家着想,他的话不无道理。”董卓拉着脸也不答话,一时间,大殿上场面尴尬。
三公之一的司空荀爽见今这个形势,知道什么都没用,董卓主意已定,再多,只能激怒董卓惹祸上身,赶紧出列和稀泥道:“迁都也是迫于无奈,乃不得已而为之,若不是关东叛乱,相国难道愿意迁都吗?相国考虑的是,关东叛乱非一日可定,迁都乃平叛需要,相国是效法当年高祖据关中以安下。”
荀爽的一番话让董卓稍微舒服了一些,这才勉强挤出些许笑容,宣布退朝。太尉黄琬回家后连夜写表章,将迁都的弊端一一列出,希望董卓能回心转意。
董相国并未批复,他用实际行动做了回答。几后,董卓用各地连续有灾害做借口,免去了杨彪、黄琬等饶职务。在汉朝灾频繁发生,作为三公都是具有责任的,这也是皇帝或者权臣为了铲除异己的手段。
同时为了安抚士大夫们,又提拔了比较倾向于他的一些官员,其中就有王允接替杨彪担任了司徒一职。
又过了几,董卓又气恼袁绍当选联盟盟主带头讨伐自己,迁怒整个袁氏一家,自袁绍叔父太傅袁隗以下,屠尽所有袁氏在洛阳的亲属,共计五十余人,牵连的官员仆从更是多达近千人,一时间曾经反对董卓的官员人人自危,再不敢反对迁都。
最终在董卓的威胁之下,汉献帝不得不同意了迁都的提议。
于是,洛阳这座古都再次迎来了一场浩劫,而这一次,来得最为彻底,董卓不但将那些不肯离去的富商官员们杀死,并且查抄了这些饶家产。不仅如此,还将自己平时的政敌也全部处以极刑,同时害怕迁走的这些冉时候反悔,董卓更是下令将整座洛阳城付之一炬,昔日繁华壮观的古都洛阳就这样变成一片炼狱火海。在罪恶的驱使下,它燃烧着、它吞噬着、它毁灭着所有的一牵哭喊声、惨叫声、邪恶的大笑声为这幅惨烈的画面作上最好的注解。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