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冒险取得了天下,但却依然保留着目光短浅、扣扣索索的农民本性。
明朝建立之后,边患未除,逃到漠北草原的元朝余孽天天想着反攻中原,因此大明仍需要保持庞大的军队规模。
庞大军队的开支是惊人的,并且征兵啥的也很麻烦。
朱元璋在刘基的建议下,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办法——卫所制。
卫所制就是历史军屯制和府兵制杂糅的产物。
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所,每卫有五个千户所,每一百一十二人为一个百户所,每百户设两个总旗、十个小旗。
洪武二十三年,全国总共有卫五百多个,总兵力近三百万。
这些卫所是分散在各个州府的,平时大多数人就是屯田种地,少部分人操练和守备城池,并且定期轮换。
除了京城附近的卫所由皇帝直接控制作为亲军外,其他的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统领节制,然后再由兵部统一管理。
正军服役必须带着老婆孩子,每人分有房屋、田地,每月固定发月粮,算是工资。
行军打仗时候军队发口粮,士兵衣服自己备,兵器则是国家工匠统一生产分配。
兵器这方面算是个巨大的进步,以前的府兵制,士兵都是要自备兵器、铠甲和马匹的。
普通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能置办的起像样的兵器、铠甲呢?
马匹更是奢望了,全家攒三代也买不起合格的军马!
大多数人只能配备的起枪矛和简单的大刀片子。
所以古代军队大多数都是炮灰枪兵。
大明官府直接给发兵器,算是给士兵减轻了很大负担。
当然了,以朱元璋爱好琢磨算计的鸡贼本性,想从他身占大便宜显然不太现实。
为了防止逃兵,卫所制度并不是就近分配军户,而是距离原籍很远且分散。
老朱在这方面倒是吸取了历史经验和教训。
你们不是要逃跑吗?那就让你们去离家乡几千里的地方去当兵。
没有足够的路引和盘缠,看你们怎么跑回家去!
你们还喜欢攀老乡拉帮结派,不服从管理是吧?那就把你们同乡全都打散,分配到不同的地方!
总体而言,卫所制在明朝初期还是不错的,或者说历史屯垦制初期效果都不错。
首先免费发土地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当兵,携带家属等于是吸收了无依靠的流民,让他们自食其力。
最主要的是国家不用再从百姓那里收税供养军队。
朱元璋曾多次一脸骄傲地自夸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军户们也是大明子民啊!他们缴的粮食就不算是百姓们的粮食吗?
虽说老朱吹的有点儿大,但卫所制初期确实减轻了全体子民的负担。
古代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征收粮税和运送分发军粮的损耗成本是惊人的。
卫所制下,军粮虽然是从军户们哪里征收来的,也算是来自于民,但是它至少省了几道程序,不用来回运输倒腾了。
光这一点就能节省至少一倍以的粮食!
王朝初期,战乱使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面积荒废,军户们分得的田地自然就比较多,质量也好。
但两三代人几十年过去就面目全非了。
屯垦制或者卫所制,军户军籍一但建立就基本不能更改了,并且子孙后代也都是军籍。
也就是说,一人是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户,除了当大官儿或者皇帝特赦,那就子子孙孙无穷尽矣!
一人为大明卖命还不算,后世子孙都得搭进去!这就玩儿的有点儿大了。
初期,军户们有足够的土地,缴的粮食比例也低,一切都还好说。
过不了多久,军官们就开始兼并军户们的土地,或者以次充好,朝廷钱袋子紧张,也要打军户们的主意,提高缴粮食的比例。
要知道,军户们不是就生一个儿子一脉单传的,几代下来,军户总人数多了,地哪还够分嘛!
三个因素一叠加,军户群体就逐渐变成了人嫌狗厌的破落户。
他们连讨老婆都变得无比困难,哪个正常人会把女儿嫁给既穷还风险极高的军户呢?
这个时候还能怎么办呢?只能是大量逃跑了。
没逃跑的战斗力也都堪忧!
若是一种普通制度倒也无妨,大不了不同时期,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改革。
可朱元璋觉得卫所制太完美了,索性给定成长久国策成了祖宗之法。
他老人家说不能动,必须毫不动摇的执行下去,那后世皇帝们谁敢冒大不韪较劲呢?
况且,时间越久,利益相关方越多,阻力也就越大。
五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4月30日到5月4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