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 赎回(1 / 2)吃瓜的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你说,周默提出,让陛下自己来做决定?”

丞相府中,马谡将周默的意思,传达给了诸位臣子,迅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没错。”马谡道,“思潜说,迁都一事,朝臣始终争执不下,既伤和气,又耽误事,需尽快决断。而陛下才是大汉皇帝,那么大汉的都城定于何地,陛下是否愿意迁都,由陛下自己来做决定,想必大家都不会有意见了吧?”

“可是,陛下还是个孩子啊……”杨仪道,“而且登基以来,陛下只负责礼仪祭祀,但从未参与过军政大事。”

“提醒一下诸君,陛下御宇三年,今年已经二十岁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杨仪知道自己失言,急忙辩解。

一個已经成年的皇帝,若想要参与朝廷大事决策,再天经地义不过,谁敢阻拦?

你杨仪胆这么肥,你到底是王莽,粱冀,还是董卓,曹操?

于是,没人敢再多言语一句。

见朝臣们全都同意了让刘禅自己来做决定,一直选择避嫌不言的诸葛亮也终于拍板,决定按照大家的意思,拟出三个方案,由刘禅自己来选择。

方案一:以长安为都城,成都为陪都。皇帝刘禅留在陪都成都,而命两个皇弟前来都城长安,代帝坐镇前线。

方案二:以长安为都城。皇帝大驾即刻筹备启程,尽快迁都长安。

方案三:以长安为都城。但以修建殿宇宗庙,修缮先汉众帝王陵寝为由,皇帝大驾暂时留在成都行在,待将来时机成熟之时,再行移驾长安。

方案既已拟定,对于刘禅究竟会做出何种选择,朝臣众说纷纭。

虽然嘴上从来不说,但人们对于陛下刘禅懦弱的性格,心里面多少都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认为刘禅会选择方案三的人,占了大多数。认为他会选择方案一的人,也有不少。但唯独周默提出的方案二,认同者寥寥无几。

消息传回成都。

“我选哪个都行吗?”

刘禅在认真听完三个选项之后,一脸兴奋,问丞相长史张裔道。

“那是自然,陛下选哪个都行。”

“那么,无论我选择哪个,相父也同意吗?”

“让陛下来进行选择,虽然最初是车骑将军的意思,但丞相也是同意了的,不然不会送回成都来。”张裔道,“丞相一言九鼎,既说了让陛下自己选,自然不会违背陛下的意愿。”

刘禅可太想去长安了。

兄长周默跟他讲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故事言犹在耳,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这样一个勇敢的皇帝。

如今一想起来,便激动地浑身颤抖,既害怕,又兴奋。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犹豫再三,最终才鼓足勇气道:“既然相父也同意,朕就选方案二吧。”

……

皇帝一声令下,成都朝野上下便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迁都之中。

蜀汉崇尚节俭,因此刘禅宫中的宫人数量并不多,所有的东西打包起来,加上随行的宫中官吏和羽林虎贲,甚至都只和夏侯楙搬家的排场不相上下。

临行之前,刘禅以隆重的礼仪,于城南城北祭祀了天地。又拜谒了先帝惠陵,这里埋葬着他的父亲刘备和嫡母甘夫人。

本来朝中曾有议论,既然要迁都,索性将先帝刘备的陵寝也一起迁至长安。但负责宫中礼仪的官员翻遍古礼和古代帝王入葬成例,也未见帝王迁坟的先例。而擅动陵墓,于风水上也是大大的不利,说不定就会祸及江山社稷,遗祸子孙。

于是,这个提案很快被否决。而刘禅也决定,每年都派一个弟弟前来成都祭祀。

消息传到长安。

人们大为震惊。

陛下何时竟有这样的魄力了?

唯独周默和诸葛亮二人并没有感到意外。

一般人只能看到刘禅表面的软弱个性,但作为刘禅的相父和兄长,没人比他们两个更了解刘禅在这些年性格发生的转变。

这个变化,既是通过诸葛亮的言传身教,更是通过周默的言行事迹。

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些年里,周默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展现出超凡的胆略,已经成为了年轻的刘禅心中的英雄和偶像。

而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效仿自己的偶像,鼓起勇气,做出一个勇敢者的决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初春,天气依旧寒冷,刘禅便等不及了,催促车驾从成都出发,计划经过剑阁,汉中,出陈仓道一路向东,銮驾入长安城。

诸葛亮听闻刘禅决定,即刻命人将尘封已久的汉未央宫简单修缮一番,以作为新都的皇宫。

汉末以来,未央宫虽然屡遭战火劫掠,但夏侯楙入主长安之后,将这里划作他的私家花园,禁止平民入内,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修缮。

虽然形制上,夏侯楙不敢僭越,将未央宫修成皇宫的样子。但其整体的用料考究,华丽气派,却远胜刘禅在成都的皇宫。

在周默守城的几个月里,城中秩序也一直良好,因此,未央宫除了少数地方被曹真的投石车砸坏之外,整体并没有什么损坏。

所以,诸葛亮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和钱财,就将宫室修缮一新。顺便在紧挨着未央宫的东侧,将一片废弃的破屋改造成全新的丞相府。

而位于渭水两岸原上的先汉陵寝,诸葛亮也派了士兵驻扎,并拨了资金进行修缮。

先汉十余帝王,陵墓众多,面积十分广大,又屡遭兵匪盗掘,满目疮痍,短时间不可能全部完善修复。

所以修缮的重点,放在了汉高祖的长陵和汉景帝的阳陵两座陵墓上。

高祖刘邦是大汉开国皇帝,自不用说。

而刘备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所以格外重视景帝陵寝。

一切工作,忙乱而有序。

长安城静静地等待着他的新主人的到来。

诸葛亮北伐成功,给这个信念逐渐崩塌,本已摇摇欲坠国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所有心存怀疑之人,全都再无疑虑。所有失败主义思想,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而刘禅迁都长安,更像是竖起了一面新的旗帜,给整个国家,上至庙堂下至民间,都带来了一股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风气。

刘禅的决断,坚定不移地指明了这个国家未来前进的方向。

朝野上下,从未如此团结一致。

这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人。

虽然,未来还充满着不确定性,虽然,曹魏实力依旧远超于汉,虽然,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爆发。

但人们对这个国家的信心,却是空前高涨。

听说战后关中残破,物资匮乏,人手不足,之前摇摆不定的益州大族们,纷纷捐钱捐粮,并将大量的私兵部曲主动捐给国家。

各大族的饱学名士也纷纷来到长安毛遂自荐,期望进入朝廷或者相府为官。

要知道在此之前,诸葛亮三请五请,甚至派人将他们接到成都,他们也大都很快告病归乡,不愿出仕。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