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唐朝保留下来的科举考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明经,一种是进士。
其中,明经主要考的就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考试题目往往是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写上其中一句,然后让考生补充其它的内容,或者解释其中的意思。
这种考试只从固定的几本书中选材,所以难度实在不高难度真正高的是进士,考的是诗词歌赋,只会死记硬背就不行了,必须得有真正的文采与才华,所以通过率不高,受到的重视程度比较高。
当时所传的便是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算老明经,但五十岁能考上进士算年轻的了。
大唐之所以繁盛,也离不开这种优秀的选官制度,但随着历史的迁移,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很多优秀的东西都没能保存下来。
至于恢复到大唐那种五十多科的科举制度状态,政务院想想还是放弃了,因为那样考下来,通过的人寥寥无几,根本就起不到这次召开吏员考试的目的。
足足花费了半天时间,温录为才看完了所有考题,在末尾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大印。
温录为找来了新的密封袋,把两套试卷装进去,又用火漆把封口密封好,交给了等待的年轻官员。
等年轻官员和押送人一起离开后,温录为又返回了黄册户籍储存处,看着其中依旧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员,温录为也活力十足的加入了忙碌的工作之中。
但忙着忙着,温录为就会开小差皱眉思索,因为刚才的两套吏员考题,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温录为内心腹诽不已,特马的那是哪个龟孙子出的题?为什么有一小半的题我都看不明白,特别是明经算术中的那几道数学题,他真的是半点思路都没有。
明经算术难就罢了,为什么连经义策论都有那么多坑?看不懂、坑多就不说了,你每套试卷搞个几百题是什么意思?这么多题目,就不怕考生作到吐血?来找你赔偿。
想到自己不用参加考试,温录为才长舒了一口气,若是让他去参加考试,名列前茅没问题,但想挤进前十,希望不足10,去了那就是去丢人现眼了。
茬平县、田家集。
在甲十三的劝导下,一同翻进田家宅院的五个人,都拿上了自家现在正耕种土地的地契。
就在五人目瞪口呆与不敢置信的目光注视下,化身为栓子的甲十三,直接搬着粮食就从田家大门晃晃悠悠的出去了。
但令五人惊奇的是,大摇大摆的栓子并没有被田家人发现,栓子不仅安然无恙的回来了,而且还拖回来了一辆平板车。
把白面、腊肉、大米往平板车上一丢,就又明目张胆的拖着往院外走,一趟来回见栓子仍然无视。
其余五人也眼红了,转身纷纷跑出去找平板车,当五人拖着一车满满当当的食物往家中跑时,这条消息就不胫而走了。
有佃农不相信,纷纷跑来田家大院确认,当看到田府门大开,栓子还在往外托运着粮食时。
前来确认真伪的人群立刻就炸开了,一个二个争先恐后的朝着田家仓库跑,扛着一袋大米或者一袋白面就往家里跑,此时的那些佃农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般,孜孜不倦的扛着东西就往家中跑。
随着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佃农朝着田家宅院跑去,生怕自己去晚了,仓库就被别人搬空了。
一瞬间,田家宅院就变得混乱了起来,不少来晚的佃农为了争夺粮食,撸着袖子就是大大出手。
而那些最先进来的佃农,再搬过两三趟粮食后,立刻把目光从田家仓库移向了别的地方,很快田家前厅、后堂、后院、左右厢房,就如被十级龙卷风刮过一般,被欲望冲头佃农洗劫的得空空荡荡。
但却没人发现,田家宅院中并未有田家人的身影,兴许有清醒的人发现了,但也没有在意。
天色大亮时,田家宅院仅剩下了一堆残破的瓦砾。
“不患寡,而患不均,”抢到食物的佃农自然是兴奋不已,而那些没有多少收获的佃农,则是只能不甘心的愤愤离去了。
在饥饿与欲望的趋势下,那些没有抢到食物的人,则是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其他地主豪强。
无论什么时候,胆大包天的人从来都不缺乏,当有人带头冲进隔壁围集的地主豪强家时,一场瓜分狂潮在未收复的东昌府掀起,并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广。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